法语学子探渝韵:非遗实践里的思政、劳育与美育同行

2025年09月15日 14:48 外国语学院 点击:[]

2025 年 6-7 月,重庆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组建 15支实践小组,以 “理解当代中国・讲好重庆非遗传统美术的故事” 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考察、微视频拍摄活动。团队锚定重庆本土 15项非遗传统美术品类,深入古镇、工作室、社区、博物馆等场景,通过实地探访、传承人访谈、技艺体验等方式,在挖掘非遗文化内涵的同时,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入实践全程,更以 “法语 + 镜头” 为创新载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注入青年力量。

思政铸魂:在非遗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

实践过程中,各小组在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交流里,触摸文化根脉,涵养爱国情感。走进北碚布艺传承基地,传承人李月华的 “世家传承” 故事让学子们深受触动 —— 其母亲将缙云山、嘉陵江的地域风貌融入布艺设计,如今工作室不仅开设中小学兴趣班培育传承幼苗,更吸纳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让两百余年的布艺技艺成为助力民生的温暖载体。在彭水苗绣工坊,留守妇女指尖翻飞的针线,既是非遗技艺的延续,更是女性自力更生的生动写照;万州三峡绣社区培训班里,妇联成员专注学习的身影,展现出非遗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鲜活力量。这些场景让学子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不仅是技艺的沉淀,更是家国文化的鲜活载体,进一步坚定了用外语讲好中国非遗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劳育赋能:在技艺实践中锤炼实干本领

从 “旁观记录” 到 “亲手参与”,实践小组以劳动实践为纽带,深度感受非遗技艺的匠心与魅力。在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学子们先是观摩糖画艺人 “以糖为墨、以勺为笔” 的创作巧思,随后亲手拿起糖勺,在反复尝试中勾勒简单糖画造型,体会街头非遗 “甜蜜传承” 背后的专注与耐心;垫江大石竹编工坊内,大家跟着匠人学习 “一压一挑” 的编织手法,在经纬交织间感受传统工艺的严谨与细致;巴人漆艺工作室里,成员们不仅拍摄漆器上色、纹样绘制的全过程,更亲身参与漆艺装饰环节,指尖触碰漆料的细腻质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 “慢工出细活” 的匠心精神。此外,长江赏石小组走进博物馆与江边实地,奔波采集自然奇石与人文审美融合的素材;金石拓印小组为探索技艺 “破圈”,走访传承人记录拓印与 “哪吒文化” 结合的文创开发过程,在实打实的劳动中锤炼观察、记录与实践的综合能力。

美育浸润:在文化感知中提升审美素养

14 支实践小组在记录非遗技艺 “形” 的同时,更着力捕捉其蕴含的审美价值,实现美育的潜移默化。綦江农民版画院里,色彩浓烈、充满乡土气息的作品,展现出民间艺术对生活的热情表达,让学子们感受到质朴鲜活的审美情趣;永川艺香剪纸传承基地,传承人唐礼茂拆解 “莲花牡丹” 图案的吉祥寓意,从纹样构图、线条运用中,解读传统剪纸艺术的对称美与象征美;鱼洞乱针绣工作室,传承人刘丽解析 “乱中有序” 的针法精髓,学子们在观察针脚交错、色彩晕染的过程中,体会传统刺绣 “以针代笔、以线代墨” 的艺术境界。无论是漆器的温润光泽、苗绣的精美纹样,还是三峡绣的灵动构图,都让学子们在近距离接触中提升对传统美学的感知力,更学会用镜头捕捉非遗之美,为后续制作多语种微视频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素材。

此次实践活动,既是法语系深化 “理解当代中国” 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更实现了思政、劳育、美育的有机融合。学子们不仅直观掌握多项非遗技艺操作要点,理解非遗背后的地域文化脉络与传承困境,更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锤炼实干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后续,各小组将整合实践素材制作多语种微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国际受众讲述重庆非遗故事,让中国非遗之美在跨文化传播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部分微视频成果如下:

下一条: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谈判实习培训圆满落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