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1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举办的首届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测评研究基金”启动仪式在北京西苑饭店隆重举行,我院教师董茜、罗敏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以“回归教育本质----连接测评与教学”为主题,围绕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建设与应用、诊断测评的研究与实践、课堂评价与教师评价素养以及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与评价等议题展开。会议包括主旨发言、专题发言、专题研讨、专题工作坊以及大会研讨与互动。
会议的第一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建达教授在他的题为“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服务教学与评价”主旨发言中,梳理了诊断语言测评的概念、目的、途径和重要意义,解读了将诊断性语言测评带入英语课堂的必要性;北京师范大学武尊民教授在名为“诊断性语言测评为课堂教学决策提供依据”的主旨发言中,承接刘教授的话题,进一步具体陈述诊断性测评是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关注点,以课程内容要求为依据,甄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顽固性困难,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诊断的多样化数据为教师课堂教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测评研究中心主任余兴国博士着眼“高厉害英语测试中的概要写作”,做了主旨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林敦来博士主持了“设计高质量的课堂评价:知识能力目标与评价方法之匹配”的专题工作坊,介绍了语言评价中常见的评价方法,定义了知识能力目标类型,邀请与会者在小组活动中讨论具体评价方法与知识目标类型之间的匹配度问题。来自一线教师的周红、李莉等老师的教师团队进行了“基于诊断测评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索”的主题研讨。
会议第二天,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顾永琦博士在“诊断学习策略,促进差异教学”的主旨发言中,提出形成性评估应该是一个明确目标、收集数据、形成反馈、再采取行动的循环。他还指出诊断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异同,认为在诊断语言知识状况后,还需诊断学习策略,再进行反馈和对症下药;华南师范大学朱晓燕教授结合实际案例,做了题为“对外语教师语言评价素养构成的再思考”的专题发言,聚焦学生现有语言行为表现和潜在原因,讨论了教师怎样运用PCK框架的四要素(即语言材料、教学目标、学生困难和教与学方法)来调整日后的课堂教学,以切实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此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陈新忠教研员、北京师范大学罗少茜教授以及浙江省教育厅葛炳芳教研员也就不同的侧面对英语教学中的测评问题展开专题发言。
会议中还举行了“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测评研究项目”的启动仪式。该基金鼓励和支持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联合开展教学评估、课堂评价、诊断测评等方向的教学改进,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此次会议,主题鲜明,既邀请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也会聚了大学及高中的一线教师;既有测评理论的高屋建瓴,也有落实到课堂的诊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实属一场精彩的学术研讨会。
大学外语部
2017年4月17